银河集团(198net·China)百度百科-Unique Platform

EN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北京大学谢有畅获第八届催化成就奖 |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2021/10/19

2691

2021年10月16日,第二十届全国催化会议在武汉盛大开幕,三千多名催化行业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齐聚会场,于开幕式上顺利举行了“第八届中国催化奖”颁奖典礼。北京大学化学院谢有畅教授荣获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并应邀出席授奖仪式。会上,谢有畅教授进行了主题为《自发单层分散理论:从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技术报告。

谢有畅教授在第八届中国催化奖颁奖典礼上作报告


催化成就奖是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颁发的最高学术奖励,因此以中国催化科学的先驱者——张大煜冠名,授予在催化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做出原始创新性或创造性成果、对中国催化科学的发展或对我国催化重大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催化科学工作者,在国内外催化界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认可。

催化学会向谢有畅教授(左二)颁发奖牌


谢有畅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和固体表面化学的教学,以及催化剂、吸附剂和纳米材料研究开发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实验中发现自发单层分散现象和有关原理,后在“Advances in Catalysis” 发表单层分散总结性论文,单篇被引用800多次,曾是国内被引用最多的论文,该基础研究成果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中国表面化学和催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自发单层分散现在已成为催化材料制备普遍应用的理论,利用自发单层分散原理形成的技术,已经应用到催化和吸附的多个领域。

谢有畅教授利用单层分散原理研发出CO高效吸附剂,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成功变压吸附分离CO工艺、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变压吸附分离CO工业装置,2005年获教育部发明一等奖、入选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高效CO分离技术不断深入产业应用,为工业尾气高效利用开启了创新业务模式——助推钢化联产,实现产业耦合。目前全国已建成70多个大型变压吸附分离CO工业装置,从高炉气、转炉气、电石尾气、水煤气等工业气体中分离得到高纯度的CO产品,用于合成乙二醇、乙酸、TDI等化工产品。装置工艺指标与同类技术相比,在相同工况下,CO收率更高、纯度更高、效率更高,优势极为显著,得到行业认可,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此外,谢有畅教授带领课题组研制出高效空分制氧吸附剂,开发成功高效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已在国内外建设了将近300套大中型制氧装置,其中最大规模的制氧设备已达到87500m3/h,这也是我国正在运行的最大规模变压吸附制氧装置。据最新数据统计,该项技术2021年产值已超过13亿元,这一成果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变压吸附领域也属前所未有,为钢铁、有色、玻璃玻纤等富氧熔炼和助燃提供了经济可靠的用氧工艺,创造间接经济效益数百亿元。

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在谈及谢有畅教授的科研成果时表示极高赞誉:“变压吸附分离CO技术、空分制氧技术是北大化学院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最成功的项目之一,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催化界从基础研究走向规模化工业应用不多见的例子之一,这是一个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型例子。很欣慰,中国催化界没有遗忘谢老师的贡献,这个迟到的荣誉也弥补了中国催化界的一个缺憾。”

“欣看后生建功业,老骥伏枥效余力。”谢有畅教授曾于70岁时写下这句感言,如今已是望九之年的他仍然精神矍铄,在任何时候都能不遗余力。谢有畅教授在开幕式上的报告思路清晰,声如钟鸣,并且不忘鼓励年青学者保持初心、坚持探索,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附中国催化成就奖历届获奖人名单:

姓名

单位

年份

获奖名称

谢有畅

北京大学

2021

第八届中国催化奖-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刘化章

浙江工业大学

2019

第七届中国催化奖-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刘中民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7

第六届中国催化奖-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陈懿

南京大学

2015

第五届中国催化奖-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李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5

第五届中国催化奖-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何鸣元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第四届中国催化奖-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万惠霖

厦门大学

2011

第三届中国催化奖-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林励吾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9

第二届中国催化奖-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

闵恩泽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2007

第一届中国催化奖-中国催化成就奖(冠名“张大煜奖”)